Kyoto
京都是一座很美好的城市。至今我仍有些后悔,当初旅行没有留足够的时间在京都。从大阪乘坐JR电车前往京都,路程短暂,很快便抵达了。在车站寄存好行李后,我直接搭乘公交前往清水寺。
这几日在日本,天气都很遂我愿。恰逢细雨纷飞,与清水寺的气韵般配。纵然不是红叶满山的季节,那些建筑依然散发着美感。穿过回廊、大殿,心里念着“音羽山清水寺”这个名字,觉得实在太美。雨打芭蕉,仿佛能听见石琴的乐音——“松风与音羽瀑布之清水,教郁结的心凉爽畅意”。听说清水寺是祈愿爱情的地方,我也求了一个福袋。
从清水寺走出时,雨渐渐停歇,天空染了晚霞的色彩。沿着三年坂、二年坂的街道缓步下山,两旁是售卖抹茶和手工艺品的精致作坊,还有门口挂着暖帘的居酒屋。我喜欢听路人谈笑聊天的声音,即便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,他们的那份快乐一定来自于很有趣的事情吧。
回住处前,先去了趟车站取寄存的行李。起初我并不知道,在日本即使是同站进出,哪怕不乘坐电车也需要买票。稀里糊涂地进了站,取了行李却发现出不了闸机。一脸茫然地向服务台的姐姐求助,她耐心解释后替我开了门,也没有要求我补票。
关于京都的第一个夜晚去了哪里,我的记忆有些模糊。好像只是在住处周围散了散步——那一片都是两三层楼的小房子,宁静而温馨,反而多了几分生活气息。
第二天起了个大早,赶着乘车前往伏见稻荷大社。因为需要换乘两三条线路,我在车站特意拿了张地图,用笔圈画出换乘站点。一路参考路牌和指示标识,竟涌起一种小学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兴奋感。
大概七点刚出头就到了神社。虽然距离标注的正式参观时间还有半个小时,但其实已经允许游客上山了。于是乎一个人独享了千本鸟居——如照片中那般漂亮,尤其是阳光斑驳地穿过朱红色鸟居的缝隙时,心境澄明。千本鸟居朝上就很少有游客会去了,石阶两旁立着石碑和神龛,供奉神祇。途中有两处可以请护符的平台,我看到一个木质的白狐守,很喜欢它的造像,就带了一个放在背包里。后来在安娜堡时,有一次差点被车撞到,回到家发现那个白狐守从中间整整齐齐断成两截,有那么一丝恍惚感。
爬到山顶确实需要一些体力。从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京都城,还有个卖抹茶冰淇淋的小摊。下山的路上,游客变得越来越多,千本鸟居更是挤满了人,全然失却了美感。我记得那天恰好是个祭祀日,据说下午会有焚烧木签祈福的仪式。我小小地纠结了一番,最终还是决定前往下一个目的地。
离开神社搭电车去金阁寺,路上在街边摊花了五百日元买了串烤肉当午饭,分量十足。我最初接触日本文学是在高中,受同桌影响,开始阅读日本作家的作品。记得有天他买了川端康成的《古都》、《千只鹤》和《睡美人》,准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某个女生,书的封面很漂亮。
《金阁寺》也是我最早听说的日本文学之一,但印象中书里的金阁寺坐落在小山上,能够眺望大海——大概是我记混了。在金阁寺注意到一个拿着哈苏相机的老人,正专注地拍摄庭院景观,在一群与金阁寺合影的游客中,显得格外特别。离开时正值放学时间,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小学生嬉戏玩闹着,我跟着他们一路走向车站,准备搭车回市区。
一路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,云层舒卷,给京都添了些厚重感。在鸭川河畔下了车,雨也渐渐停了,于是乎沿着鸭川散步。鸭川的水很清,也很浅,能听到汩汩的水声。沿河散步的多是伴侣,有年轻人也有老人,牵着手,说着悄悄话。水中有云的倒影,我很享受这般宁静平和的氛围。之后又走了走河畔的小巷弄,积水的石板路映着红灯笼,朦朦胧胧中又转去了花间小道。我曾听说会有艺伎穿行于祇园和花间小道,可惜并未得见,小道上的酒家店面都挂着门帘,望进去是道道屏风,有着身穿和服的女子和举杯的客人。我徘徊了许久,想象着樱花盛开,粉白与红。
京都入夜很早,不到八点店铺便纷纷打烊。路边只剩下卖唱的歌手,怀抱吉他弹唱着情歌,琴盒里摆放着自制专辑的小样,还有路人投下的零钱。
闲来无事,走去八坂神社看看。果然,夜晚的神社别有一番韵味——红灯笼尽数点亮,映衬得鸟居和神庙更具宗教的庄严。我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的访客,却在灯火阑珊处邂逅了一位身着红色和服的女子,正虔诚祈愿。我怔怔得停下了脚步,不远处的手水舍旁,一只小猫正蜷缩酣睡。
后来在安娜堡的落雪天,我看完了《夏目友人帐》,每每看到神社和猫咪老师的镜头,总会想起那晚在八坂神社——手水舍旁熟睡的小猫,还有那位穿红色和服祈愿的女子。
京都还有许多可讲的故事,可惜记忆有些模糊了。二条城的庭院建筑,深夜独自乘坐的那班公交车,还有祇园什俐的抹茶,留待日后再去重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