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 York City

第一次去纽约是在2018年的圣诞节。当时还没有自己的相机,只是借用同学的小相机随手拍摄一些照片,如今大多已遗失,仅余寥寥几张。

纽约有许多我心心念念的地方,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。我在MOMA待到闭馆时分,在大都会博物馆也消磨了整整一天——对于热衷逛博物馆的人而言,纽约堪称天堂。时代广场和第五大道自然也会走走看看。与其说是体验大都市生活,不如坦率地说是在观察形形色色的众生相。

这个小男孩是在过马路时偶然遇见的,我赶忙从口袋掏出相机盲拍了一张。虽然没有对焦,却莫名地喜欢这张照片。

傍晚时分沿着东河漫步,在曼哈顿大桥观赏日落,拍下了这张摄影师的照片。此情此景恰逢年终岁末,多少有些触动,于是便有了后来那件蠢事。当时想用手机延时拍摄日落美景,便将手机架在了河边扶手的凹槽上,慢慢调整寻找合适的角度。谁料这凹槽各处宽窄不一,一个不慎手机便滑落到扶手箱里,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,最终被迫造访了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。那部手机料想至今还静静地躺在那里。

出发前列了一份心愿单,除了博物馆和知名景点外,还有三个颇为私人的愿望:在百老汇观看一场《歌剧魅影》,造访一家二手书店,以及拜访木心故居。第一个愿望因为一时犹豫没能买到票,只能在门外拍照留念,留下些许遗憾。后两个愿望倒是如愿以偿了。

那天我起了个大早,特意穿得正式一些,先乘地铁到花店买了束鲜花,再步行前往杰克逊高地的木心故居。天空飘着细雨,氛围恰到好处。故居并不难找,街道两旁的公寓整齐排列,数着门牌号码便到了。那是一栋两层小楼,略显残破,门前已挂出售卖的牌子。门口的石狮子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,窗帘半掩,沙发和画框都还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。我放下鲜花,伫立片刻,便在几步之外的车站登车离去。

至今还记得初中时一次语文考试出现了木心的文章,大概是《童年随之而去》,那是为数不多愉快的考试记忆。

之后去了Strand二手书店,在门店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莎士比亚剧作合集,厚重异常,最终还是没有带回家。在返回住处的路上经过第六大道(繁华地段反而让人记不清具体街名),偶然发现了另一家书店。店内陈设古朴,出售的多是大开本百科全书和早期出版的文学作品,此外便是上世纪的书信和邮票。书店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,安静地坐着看书,谁也没有打扰到谁。